loading..

科研动态

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为打造当代社会职业伦理精神贡献“深圳样本”——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1-12-09

点击:

11月19日下午,以“国学承传•市民素质•职业精神”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研讨会在深圳举行。40余位深圳本地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承传,以及其于现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职业伦理培植的作用与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议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大学国学院、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

进一步推广职业伦理教育

开幕式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延华致辞表示,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项目旨在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的使命,经过四年的开展,如今已成为展示深圳的大学精神和学者担当的窗口,其主要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成为提升深圳市民文化素养的平台,让追求技术丰富、事业拓展、文化精神指导的市民有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二是成为大湾区学者进行专业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产生思想碰撞的学术平台;三是成为深圳向全国展示大型产业发展服务的平台。

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称赞“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项目的理念设计与在地实践很有特色,做了很多有针对性且有效的尝试,为国学研究者和职业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借鉴和思考。“深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新型城市,以年轻人为主体,而且高科技金融企业文化明显,在这里面就必然会面对一些新的职业道德伦理问题,包括个人和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个人在深圳这种现代性、流行性很强的都市文化生活中,其伦理操守、个人品德的涵蕴培养都是值得关注的,这些问题可能跟传统研究视野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深圳为国学的新开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给相关话题的研究者打开了很多思路。”景海峰说。

▲(左起)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予远

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项目在深圳的开展是正逢其时,正得其所,极富意义。例如项目的执行人员陈芳就是一位职业能力极强的代表。他表示,选择一个职业,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并希望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人,都能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并在现实工作中真正践行职业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项目负责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予远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项目自2018年立项以来,已面向深圳市民举办相关公益文化讲座70余场,社会反响热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职业伦理塑造工作多有拓展。他希望继续通过专家学者的聚力与研讨,进一步促进市民对职业伦理问题的思考,推广职业伦理教育,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为打造当代社会的职业伦理精神与理念贡献“深圳样本”。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承传?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承传?这个热门话题仍然受到一些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聚焦“口语、交谈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他表示,在今天这样一个面对面交流越来越缺乏,尤其受疫情影响更加受限的背景下,口语、交谈倍显珍贵,在整个文化交流和传承当中,别有地位和意义。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丽敏以“从保息安富论到保富论”为题,解析传统政治制度设计中的民生伦理观。在她看来,从古代的安富政策到中古、近现代的保富思想也可以给我们今天的政治-民生制度合理运行提供某种理论借鉴和经验依据。深圳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研究所所长王立新则对当下的大学教育制度提出独特见解。他建议把培养独立的属于他自己的个人和孵化属于大家的社会这两项指标,当成大学教育的实质性目标,并且实行起来,开展下去。

此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张效民对《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各本误说探源。深圳之窗总编辑姜维勇以“善之善者,不战而胜”为题,介绍《孙子兵法》的慎战与善战。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黎业明论述佐藤一斋的生平及其《传习录栏外书》。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李曈的发言即从“法脉崇拜”到“祖师崇拜”,再论宋代禅宗的宗派观念。

现代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养?

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养?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由“境界与人的问题”谈起,他认为,境界的高低层次意味着人的追求没有止境,境界越高,分享到的生活世界越大,生命的意义越充分。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左江以“女子当自强”为题,对《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展开分析。她指出,《聊斋志异》体现了蒲松龄对世间理想女性的憧憬,那些美丽的、专情的、柔弱的、俏皮的女子让我们印象深刻,而那些独立坚强、善经营、会计算的女子同样也是理想女性图谱中的重要成员。

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人生幸福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无可回避地要面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与现代生活的发展方向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现代中国人在人伦观念的认知和实践上,遭遇巨大危机和挑战。作为个体的现代中国人究竟可以企盼怎样的人生状态和人格型态?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晨围绕题目“从传统中国理想人格到现代‘新人’”,阐述了韦政通伦理思想的再突破。她指出,韦政通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60年,他的理论思考和生活实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的答案。现代中国人不仅要创造性和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还需不断发掘自身潜力,从知识积累、观念转变、心灵弹性等角度不断开拓成为“我自己”的可能,最终养成具有真正现代精神的崭新人格。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强的发言题目是《仁义礼智之间》,他认为,孟子在描述恻隐之心时使用了一种类似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技法;仁义礼智之间具有一种理一分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只有在四者的统一性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它们,也就是说孟子所设计的思想实验,不仅仅是对恻隐之心的证明,而是对四心整体的证明。

职业伦理培植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为何要重视培植职业伦理?它们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予远以“职业伦理——第一公德”为题,介绍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内涵,指出职业伦理与私德、公德的关联,辨析职业伦理与职业规定的差异。他认为,公德含公共秩序与职业伦理,职业伦理更具有基础的重要作用,是第一公德。那么,职业伦理是否会消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问永宁分享了他的看法,认为职业伦理的发展水平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晓玲阐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劳动观的变迁”,她说:“今天,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进门处,天井地坪上镌刻着一列脚印。来自农田的赤脚印、走出小山村的布鞋印、走在大马路上的皮鞋印,象征着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壮大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现代劳动观逐步诞生,并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造就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兴国的发言题目是《忠恕金律与职业美德二题》,他对儒家被称为道德“金律”的忠恕原则和职业美德之间的关系略加论述,说明职业美德的树立必须以忠恕金律为基础,并以对忠恕金律的奉行为开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葛桦细论儒家职业道德修养方法,从学思并重、慎独自律、榜样感召和躬行践履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学思并重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基础,慎独自律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追求,榜样感召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力量源泉,躬行践履则是职业道德修养的起点和终点,四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讲到职业伦理,深圳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邵铁峰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天职”,他简单介绍了马克斯•韦伯对天职的解释,并将其与路德宗的天职观进行比较,同时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人们不要对某些职业的形象意义进行过度的道德绑架。

学校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7098号邮编 : 518055联系电话 : 0755-26731000邮箱 : kyc@szpu.edu.cn

版权所有 © 2023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备案号 : 粤ICP备05008885号